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对养老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免征增值税,并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同时配套出台增加供给、简化准入等激励措施,将社区养老产业推向历史性风口。
自2011年民政部提出“9073”养老格局以来,政策持续加码。这一格局明确90%老年人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入住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因其巨大的需求体量,成为政策持续关注的重点。十部委、国务院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养老产业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的研究显示,目前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仅占4%,基本持平占32.8%,亏损比例高达63.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的经营状况更为严峻。许多养老驿站、照料中心即使有政府支持和直接拨款,仍难以实现盈利。市场分析表明,缺乏日间照料床位和特殊赢利点的服务站可能十年都无法实现财务平衡。行业内部甚至流传着“能做机构不做居家社区,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的潜规则。
三重困境与破解思路
需求端:服务与需求错位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娱乐休闲和餐饮服务层面,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专业康复护理、日间托养、精神慰藉等核心需求,也难以提供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高端消费项目。破局之道在于精准把握需求,重新规划服务产品线,加强与医疗、康复、互联网等机构的合作。
供给端:模式与成本之困
现有的B2B(政府付费)和B2C(个人付费)模式都面临服务对象分散、成本高企的挑战。居家上门服务效率低下,订单数量有限,服务风险较高。可行的解决方案是由成熟养老机构带动社区居家服务,发挥规模效应,通过专业人员辐射服务更多老年人。
支付端:最现实的瓶颈
老年人有限的支付能力是最大制约因素。以北京为例,月均养老金约3500元,除去日常开支和医疗储备,能用于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十分有限。借鉴日本经验,其介护险制度让个人仅承担10%费用,其余由保险和政府承担。我国亟需建立完善的支付体系,加大政府对需求端的直接支持力度。
社区居家养老产业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需求精准对接、服务模式创新和支付体系构建三个维度同步推进,方能突破当前困境,迎来实质性发展。
本文标签:
本文出处:http://www.kangyangtong.net/news/gszx/8563.html
本文标题:社区居家养老:政策风口下的现实困局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