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下,小型社区养老设施是任何城市、任何开发商都无法绕过的一个命题。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标准,在大型养老院外,5分钟生活圈必须配置小型社区养老设施。
表C.0.2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自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失能老年人超过千万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1.18亿。高龄、失能、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支援是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及养老事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一亿多户家庭。
背景描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作为国家大力倡导的9073养老体系,同时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专业及社会养老的不及时。
在这一政策背景的引导下,我国涌现出大批依托于社区建设的介护型养老设施,这类家门口的养老院 向上结合了医疗及护理服务,向下结合了社区及居家养老的生活支援服务(见图1),从而解决了我国97%的老人的养老问题,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图1: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养老模式
基于这一背景,本次课题从持续照护视角出发,在设施选址及定位、服务人群及服务内容、设施功能定位及面积规模等方面对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这类设施的设计者、运营者和建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发。
2020年6月10日20:00
CDDI计画主创设计师-韩梦
将在搜建筑讲堂直播分享
《持续照护视角下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课程内容
1、系统探究我国养老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2、对比总结国内外养老设施的发展模式;
3、深入剖析国内外养老设施的典型案例;
4、构建持续照护型养老设施的框架体系;
讲师简介
韩梦-[CDDI计画]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计画老人建筑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建筑与环境设计。
设施选址与定位
设施在选址时,除了要对周边目标客群的需求及经济能力、老龄化特点及程度、周边竞品项目情况等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外,为确保设施的通达性及为周边老人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确保入住老人方便就医及生活的便利性,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临近城市内的成熟社区、周边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邻近医疗卫生机构、用地规模适宜且位置易于寻找。(见图2)
总体建设规模及床位数测算
城市中心区社区养老设施大多为社区已有建筑改扩建而来的,考虑到规模的限制以及保证设施空间的集约和有效利用,同时减小运营者的经营压力,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床位数应控制在20~100床左右,以60床最为适宜,床均建筑面积设置上建议在30~50㎡/床;公共服务配套面积比例会影响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和居住品质,因此在老人居室和公共服务面积分配上应综合考虑,居室面积与公共服务配套面积配比建议控制在(35%~45%):(65%~55%)。
功能模块及服务人群
设施在功能定位上,以社区为依托,融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于一体,面向能力完好、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地域支援(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短期入住和长住护理、康复医疗和地域交流(社区活动)等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支援服务。
设施空间组织
功能模块的组团化布局
通过对案例调研及项目实践作者发现,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均呈现组团化的布局方式。根据服务人群、分布位置及服务内容的不同,将设施内的各类空间分为居住照料组团、公共服务组团和后勤管理组团三类。
居住照料组团:是指设施中与长住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包含居室单元、照料服务单元、和辅助服务单元。
公共服务组团:是指设施中为长住护理、日间照料和短住老人提供集体活动、就餐、康复活动等服务的空间,同时在一些设施中也对设施周边的社区老人开放,作为地域内的公共活动和就餐的共享空间,主要包含包括日间照料空间、康复医疗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社区支援空间、公共浴室、公共活动空间、接待空间等;
后勤管理组团:是指设置中供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及后勤人员使用的空间,包括后勤服务空间和管理服务空间等。(见图6)
图6:设施功能模块的组团化布局
功能模块及其面积配比
设施的功能模块的选择与设施的定位及所处区位周边老人的需求息息相关,应在项目策划阶段,对周边客群分布、客群需求、竞品分析等进行深入调研,并在结合设施实际运营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搭配,不可盲目地进行功能叠加,而导致定位与需求的脱节,为设施运营带来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保证设施内各功能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设施的正常经营,设施中的长住护理空间面积占比应控制在55%~65%,其余各功能模块面积可以根据设施定位进行合理分配,总和控制在35~45%即可。
设施空间组织
设施整体空间组织——垂直分层,动静分区
居住照料组团:长住护理区分布在设施的二层和三层,满足老人居住的私密性要求;
公共服务组团:地域活动中心、地域支援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承担着为设施内及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型空间分布在设施的首层,便于满足对外和对内服务的属性。
后勤管理组团:设施内公共厨房、储藏空间、员工用房、办公用房等后勤管理型空间,其中,后勤服务空间如厨房、洗衣房等主要设置在建筑的一层,方便货物及后进垃圾的运输,设施的管理空间多设置在建筑的顶层,相对私密,避免打扰。避免对其他功能空间的干扰。
竖向串联式:适用于设施由于规模限制,日间照料空间在建筑首层不能完全满足规模要求而不等不放在建筑上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公共空间或辅助服务空间的处理避免长住护理与日间照料空间的相互干扰。
总 结
面对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和供给之间日益突出的现实矛盾,本文从持续照护视角下,探索了社区老年人全体照料设施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寻求满足我国高龄失能老人切实需求的发展模式。高龄化时代的城市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的建设,应从传统的单一护理功能向具有生活支援及持续照料服务的多元化养老体系扩展,由设施内养老服务向面向住区与走进家庭的专业介护服务转变,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形成动态化、可持续照料的社区养老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龄人口养老设施及居住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出处:http://www.kangyangtong.net/news/hyzx/1200.html
本文标题:新政下,社区养老将成为中国主流!!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