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和病痛,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人生必答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否可以给出这道难题的最优解呢?
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逐步满足全市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体系化需求,让银发族老有所养、病有所依,去年10月,郑州市曾出台了《郑州市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结合实施办法》。
如今,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郑州推行得如何?有哪些好的案例?怎样保障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模式是否受老人青睐?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呢?
她说把母亲送到医养结合的地方最放心
我妈说想我了,想过来看看她!4月23日上午,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骑着自行车来到郑州市二七区福华颐养院门口。因疫情防控期间该养老院被封闭,她只能隔着栅栏门向院内张望。
大妈姓张,今年70岁,家住西工房小区。她的老母亲年近90岁,因为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以前全靠她在家照顾。张大妈说,这两年因上了年纪,力不从心,已经无法抱动瘫痪在床的老母亲,难以照料,儿女们工作忙又不在身边。她经过多方打听后,得知这里有个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去年就把母亲送到了这里。
没想到,经过医护人员和专业护工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我母亲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病情也有所好转。据张大妈介绍,她将母亲送到这所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后,每天有医护人员到老人的房间查房,为老人的病情做检查,并制定出专门的康复方案,由护工每天为老人进行康复锻炼。
现在是疫情期间,按照相关规定,咱颐养院仍处于封闭状态,暂时不让家属进去探望,这段时间,你多给老母亲视频聊聊天吧,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多陪伴老人的。在门口值班的陈文峰院长笑着给张大妈做解释时,院里传来老人们学做保健操的拍手声。
特殊时期,我能理解。把母亲放在你们这里,有医护人员照顾着,我最放心。张大妈告诉记者,去年刚把老人送到这里时,还不太放心,三两天头过来看望老人。后来,看到老人渐渐与院区的医护人员越来越亲近,她来的次数也就少了。
住在这里我心里踏实!
住在颐养院的靳大妈今年85岁,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她说服了三个儿子,住进了颐养院。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来到这里后,每天上午下午都有医护人员过来查房,给我测量血压,感觉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大夫,住在这里我心里踏实!据靳大妈介绍,她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当初一致反对她来养老院,怕别人说闲话,而她认为,老年生活不单单是吃得好、住得好,更重要的是心情愉快。老伴走后,尽管儿孙们对她很照顾,可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她的内心会感到失落和孤独。来到这里,她每天可以跟许多同龄的老年朋友聊天、唱歌、锻炼身体,生病了医生可以随叫随到,感觉很开心。
相比来讲,还是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对患病和失通的老年人最有利。靳大妈说,她以前去过别的养老院,那里只是单纯的养老,没有医生每天查房和定期检查身体,医护能力差,距离大医院又比较远,她担心自己一旦突发心脑血管疾病难以得到及时医治。
院长陈文峰说,他们颐养院设有300多张床位,因受疫情影响,目前收养了52位老人,多为80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最大的已经94岁。这些老人因长期患病,精神压力比较大。入住院区后,情绪都不太稳定。经过专业医护人员的调理,他们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非常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前段时间,院区被封闭后,起初许多老人不太习惯,天天吵闹着要见家人。为了缓解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院里的工作人员和专业护工天天陪老人聊天、晒暖、做保健操、唱歌、做游戏等,安抚老人情绪,使老人隔入这个大家庭。
有了医护,养老才更专业
4月24日,家住郑州市大学路一小区的白先生和妻子来到福华街街道智慧化医养结合中心,咨询老人日常照料和入住手续办理相关事项。
我的母亲因脑溢血引起偏瘫,现在行动不便,平时因为上班,没有人在家里照顾,实在不放心。我的岳母已经在这里入住了几个月,说这里的医护服务好,所以我想把母亲也送过来。白先生说,对于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讲,有专业的医生、护士照看,家人才会更放心。
我们院区有来自三甲医院的专业医生、护士每天早晚2次进行查房,密切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如病情发生变化会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转诊到医院就医。平时,护理人员会根据工作中的记录,针对老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副院长张勇强介绍说,该院区2号楼3楼为失能区和康复治疗中心,由郑大五附院配置了1名博士、4名硕士组成的康复团队。4楼为全科医学病区,并设立有三级手术间,使老人大病直接到医院医治,小病在中心治疗。老人的营养餐是由中心的厨师和郑大五附院营养师共同研究定制的菜谱,让老人真正享受医养结合带来的益处。
医养结合,能让养老变得更加专业。张勇强说,该中心集养老、医疗、康复、社区、居家、智慧化云平台多功能为一体,是国家科技部智慧医养结合推广示范基地,目前设置有失能区、半失能区、康复区、全科医学病区及活力老人区,依托三甲医院的医疗康复资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线上线下医、养、护等服务,周边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6万多位老人能同时受益。
医院进军养老,让医疗资源充分利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老年医养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长期被病痛折磨的老年人。更渴望医养结合式的养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
昨天上午,在被誉为郑州老年医院的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医护人员正在给87岁的张大爷检查身体。老人因中风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为他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了科学的诊疗护理方案。
该院医养结合发展部主任张长安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早在十几年前,该院就开始探讨如何将有限的老年医疗资源扩大化、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优质专业便捷的健康医疗指导服务这一医养结合问题,并成立了老年医学中心,通过综合评估、多学科诊疗、个案管理,着力发展对老年患者的营养、康复、急救、重症、创面修复、中长期照护等综合服务,建立老年急性期治疗、中期照护、康复护理、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完整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高龄、失能、失智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老年医学与生活照料。
为满足老年人医和养需求,该院曾发起成立河南省老年医养联盟,并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依托专科优势,吸纳省内55家养老机构、93医疗机构加入联盟。同时,医院成立了2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专职老年医养服务巡诊队,配备2辆专用救护车及医疗器械,定期到联盟单位为入住的老人开展巡诊义诊、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心理辅导等公益服务。为老人开辟就诊绿色通道,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实行为老服务的无缝隙对接。
医养结合走进社区,助力居家养老
郑州713所小区有3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老人的退休金每月有五六千元,为此,二七区把该小区做为智慧医养结合居家服务站试点。
75岁的金阿姨独自照顾瘫痪丈夫近9年,她有一双儿女,都已经成家,但儿子住得远,女儿在国外,因此,照料瘫痪丈夫的任务,就落在金阿姨一人身上。去年,她在搬动150斤重的丈夫时,因体力不支,双双摔倒在地上,这让她很后怕。于是,她找到了该服务站的站长赵晓婷,购买了家庭照护服务,请护理员上门。护工每天下午到家工作两个小时,替她丈夫按摩,进行基础护理等,每月费用2000元左右。
据赵晓婷介绍,713智慧医养结合居家服务站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牵头与社区合作的医养项目,有专业护理员团队约200人,可提供三类二十多项服务,包括家庭医生服务,进行慢病管理,提供全年7×24小时疾病、健康咨询服务,家庭照护服务,由专业照护服务团队没老人提供居家保洁、衣物清洗、床品清洗、协助订餐或送餐服务、协助洗浴或床上擦洗、失能老人基础护理、陪同就医等等,根据每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定制具体服务,费用因人而异,不过,通常要比养老院价格低,毕竟养老院的床位费就要两千元,居家养老可省去这笔费用。
要想更好地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张长安说,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很多,但专业的老年医养人才却比较少,致使不少老人的养老问题只能单纯体现在一个养的层面。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养老行为
据郑州市养老服务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医养结合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目前郑州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稀缺,大量的失能人员需要服务,而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只能满足2.5%左右的失能人员。而这些失能人员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现实状况。由于该行业目前工资水平不高,造成该职业缺乏应有吸引力。
为解决郑州老年医养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近年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积极组织老年医养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为医养专业团队输入新鲜血液。目前,张长安说,该院近期已培育出近千名老年医养专业人才,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为了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养老行业,郑州市出台了许多相关优惠政策,对参加医疗护理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医师执业地点区域注册制度,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到2025年,郑州将全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为满足全市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体系化需求,让银发族老有所养、病有所依,去年10月,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结合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该实施办法要求,郑州市将全面推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相结合,下沉医疗资源与居家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相融合,探索开展医疗、医药、医保、医改和医养联动改革,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郑州全面建立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打造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老年医疗健康管理全过程、全区域服务网络。
实施办法中规定,到2022年,郑州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规范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65%、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鼓励医疗机构开设医养结合病房,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医养照护服务。鼓励符合相关规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鼓励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在此基础上,郑州市还探索把家庭病床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为居家或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医疗护理、安宁疗护等上门护理服务。
医养结合难在哪儿?
据了解,郑州市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失能、半失能群体。河南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的工作人员说,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体系和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就像突然意识到父母老去一样,老龄化挑战来得令人猝不及防。市民周女士说,她已经67岁,只有一个女儿却在外地工作,将来养老,只有到养老院。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虽然好,可费用较高,她一个月的退休金才3000多元,而条件好点的医养式养老院每月需要5000多甚至更高,她住不起,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补贴,让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医养结合式养老。
郑州市养老服务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说,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主要存在三大难,即医疗养老融合难、医养结合筹资难、人才队伍建设难。卫生部门管辖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门管辖,两个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往往不同步,不能及时融合。此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费用从何而来?如果一味提高收费,会让老年人难以承受,这需要一套政策保障措施和全社会的关注。
赵晓婷说,我国对养老格局的习惯描述是9073,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她认为,要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要以居家养老为主,这需要更多的专业养老医护人员去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的难点在医,而非养,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各项制度。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院长郑鹏远说,目前病人的护理费用较高,要想夯实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可持续性,就要走出一条老人负担得起、机构和企业能盈利的路子。
郑州市二七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缺乏高品质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匮乏、没有系统的工作执行标准等,都会成为限制医养结合发展的因素,因养老服务的管理设及多个部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制定出一套统一的管理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本文出处:http://www.kangyangtong.net/news/hyzx/1832.html
本文标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如何更接地气?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