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举措,南京市在栖霞、鼓楼、建邺等区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民政部肯定和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目前,南京已形成三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街道统筹模式
2014年,栖霞区尧化街道率先建立街道统一的“时间银行”体系。该模式依托街道慈善基金,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运营,并与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其创新的“721”收益分配机制令人瞩目:志愿者存储的时间中,70%可兑换等额服务,20%可兑换物品,10%用于覆盖服务成本。截至目前,该街道已招募3012名志愿者,累计存储8.9万小时,支取3.2万小时。
社会组织运营模式
建邺区兴隆街道自2016年起由福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行“时间银行”。2018年,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发专用软件平台,建立全区志愿者数据库。该信息化系统实现了需求老人与志愿者的精准匹配,完整记录服务内容与时间,并提供时间支取、兑换、转移等全流程服务。目前平台已注册2000余名志愿者。
全区一体化模式
鼓楼区于2018年10月上线区级“时间银行”平台,创新设立“公益时间”与“共享时间”双账户体系。公益时间专为个人志愿者设立,设有存储上限和日存兑限额,待志愿者年满60周岁后可享受等时服务。共享时间则面向超额服务时间和组织捐赠时间,实行即存即兑,不设限制。该模式上线以来,已新增志愿者1100人,服务老人1700人次,有效缓解了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为不同层面的“时间银行”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互助养老在补充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文标签:
本文出处:http://www.kangyangtong.net/news/hyzx/8561.html
本文标题:南京探索三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